一、题目
关于冲突域和广播域,描述正确的是()。
A. 一台HUB所连接的设备属于一个广播域
B. 一台交换机所连接的设备属于一个冲突域
C. 一台交换机所连接的设备属于一个广播域
D. 一台路由器所连接的设备属于一个广播域
E. 一台HUB所连接的设备属于一个冲突域
二、答案
ACE
三、解析
HUB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多端口的中继器,它所连接的设备属于同一个冲突域,自然所连接的设备也属于同一个广播域,交换机的作用是隔离冲突域,所以交换机的一个接口就是一个冲突域,但是交换机所连接的设备还是在同一个广播域中,没有隔离。路由器可以隔离广播域,所有路由器的一个接口就是一个广播域
四、扩展 — OSI参考模式
OSI(开放系统互联)模型是一种通用的参考模型,用于描述计算机网络中不同层次的通信协议和功能。它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发,并于1984年正式发布。下面将详细介绍OSI模型的每个层次以及每个层次中所使用的协议和功能。
-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是OSI模型的第一层,它负责物理层面的相关任务,定义了物理媒介的特性,比如电缆的类型、连接器的形式、电压和电流的最大范围,传输速率、带宽、举例限制等等。物理层的总体作用大致可以分为:
- 比特编码:物理层将数据从逻辑上的1和0转换为比特流,也就是由电压、光脉冲或其他物理信号表示的连续比特序列。不同类型的介质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示比特值。
- 传输介质:物理层负责选择和管理数据传输所需的物理媒介,如双绞线、光纤、无线电波等。
- 信号调制与解调:物理层负责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传输媒介上传输的模拟信号,这个过程称为信号调制。而在接收端,物理层将模拟信号重新转换为数字信号,这个过程称为信号解调。
- 传输方式:物理层定义了数据传输的方式,包括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在单工模式下,数据只能单向传输;半双工模式下,数据可以双向传输,但不能同时进行;而在全双工模式下,数据可以双向同时传输。
-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位于OSI模型中的第二层,位于物理层之上,网络层之下,负责在直接相连的节点之间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在局域网这种广播式多路访问链路中,存在介质争用的可能性,然而数据链路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MAC子层专门处理介质访问的争用和冲突问题。LLC自层则主要负责在收到帧后如何进行分组处理。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作用是将原始的物理传输媒介转化为可靠的逻辑通信通道,在OSI模型中承担了提供可靠的点对点数据传输的任务。它通过帧封装与解封装、物理寻址、媒介访问控制、流量控制、差错检测和纠正以及链路管理等功能,确保数据在直接相连的节点之间以可靠、有序和高效的方式进行传输。数据链路层为上层的网络层提供了可靠的传输基础。具体作用如下:
- 帧封装与解封装: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传递的数据分割为更小的数据帧,并在每个帧的开头和结尾添加控制信息,以便接收方可以正确地解封装和重组数据。
- 物理寻址:数据链路层使用物理地址(MAC地址)来标识网络上的设备。在发送数据帧时,源设备将自己的MAC地址添加到帧头中,接收方设备使用目标MAC地址来确定接收帧的目的地。
- 媒介访问控制:数据链路层负责协调多个设备共享同一物理媒介的访问,以避免碰撞和冲突。常见的媒介访问控制方法包括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CSMA/CD)和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CSMA/CA)。
- 流量控制:数据链路层通过流量控制机制来调整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以确保接收方能够及时处理接收到的数据,避免数据丢失和溢出。
- 差错检测和纠正:数据链路层使用差错检测机制来检测和纠正在物理传输过程中引入的比特错误。常见的差错检测方法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RC)和纵向冗余校验(LRC)。
- 链路管理:数据链路层负责建立、维护和释放数据链路连接。它处理链路的建立和断开,并处理链路异常情况,如链路错误、超时和重传等。
- 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位于OSI模型中的第三层,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并在传输过程中进行路由选择。它提供了网络地址和路径选择的功能。网络层的主要协议是Internet Protocol(IP),它定义了数据包的结构和寻址方式。其他在网络层中使用的协议包括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CMP)用于错误报告和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IGMP)用于组播通信。以下是网络层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 逻辑寻址:网络层使用逻辑地址(如IP地址)来标识网络上的设备和主机。逻辑地址的分配和管理使得数据包能够准确地路由到目标节点。
- 路由选择:网络层负责根据网络拓扑和路由策略选择最佳的路径来传输数据包。它通过路由选择算法和路由表来确定数据包应该经过哪些节点和链路。
- 分组封装与解封装:网络层将上层传递下来的数据报分割为更小的数据包(分组),并在每个数据包的首部添加必要的控制信息,如源地址、目标地址和分组序号。接收方根据这些信息来解封装和重组数据包。
- 路由器操作:网络层的重要组件是路由器,它是连接不同网络的设备。路由器根据网络层的路由表,根据目标地址来决定数据包的下一跳,并负责转发数据包到正确的目标网络。
-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网络层通过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机制来管理数据包的传输,以确保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防止网络拥塞。它使用各种算法和策略来调整数据包的发送速率和路径选择。
- 数据包的分片和重组:当数据包的大小超过网络层所支持的最大传输单元(MTU)时,网络层将数据包进行分片,并在接收端将分片的数据包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数据包。
- 错误检测和纠正:网络层使用差错检测机制来检测和纠正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引入的错误。常见的差错检测算法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RC)和校验和。
-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在OSI模型中,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位于OSI模型的第四层。传输层主要负责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和通信服务,确保数据在源端和目的端之间的可靠交付。在传输层中使用的主要协议有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TCP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它使用序号、确认和重传机制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UDP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输,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传输层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如下:
- 数据分段和重组:传输层将从上层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段,每个段都有自己的序号和校验和。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较大的数据分割为较小的单元,以便在网络中传输,并在接收端将这些段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数据。
- 端口管理:传输层使用端口号来标识应用程序或服务。每个应用程序或服务都与一个特定的端口号关联,使得数据可以正确地传递给目标应用程序或服务。
- 连接管理:传输层负责建立、维护和终止端到端的连接。它提供了两种连接类型:面向连接的传输和无连接的传输。面向连接的传输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顺序。无连接的传输提供较低的延迟和较小的开销,但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较低。
- 流量控制:传输层通过流量控制机制来确保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匹配。它监测接收端的处理能力和可用缓冲区的状态,根据情况调整发送端的发送速率,以避免数据丢失或过载。
- 拥塞控制:传输层通过拥塞控制机制来调整数据的发送速率,以避免网络拥塞。它根据网络的拥塞程度和反馈信息调整发送速率,以保持网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 错误检测和恢复:传输层使用校验和等技术来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如果数据段损坏或丢失,传输层会进行错误恢复,重新发送丢失的数据或请求重传。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通信会话)。它允许不同计算机之间的进程进行通信,并提供了会话控制和同步功能。在会话层中使用的协议包括Remote Procedure Call(RPC)和Network File System(NFS)等。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主要负责数据格式转换和数据加密。它将数据从应用程序的格式转换为网络格式,以便在不同计算机之间进行传输,确保不同设备和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能够正确解释和理解。它主要功能和作用可以大致分为: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加密和解密、数据压缩和解压缩、数据格式标准化、数据描述和语法检查、数据转换和映射等等。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是OSI模型的最高层,它是直接面向用户的层次。应用层为用户提供了各种服务和协议,例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Web浏览器等。在应用层中使用的协议包括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DNS(域名系统)等等。应用层提供应用程序间的通信:提供了各种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手段和协议。它定义了应用程序使用的通信规则、数据格式和消息交换方式,使得不同的应用程序能够相互通信和交换数据。
总的来说,OSI模型提供了一种标准的参考模型,用于描述计算机网络中不同层次的通信协议和功能。理解OSI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并在解决网络问题时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框架。